查看原文
其他

宇宙星空下,我们跳舞。致敬每个人内心那团不曾熄灭的火焰

郑轶vanessa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2022-10-20

“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不择手段。这个观点,请恕我无法同意”

--Arun Gandhi


请恕我也无法认同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用“动物性视角”、“人性视角”以及“神性视角”的模型来试图讲述一系列很宏大的话题。引用今天看到一句感人的话--献给天下,寻寻觅觅的人们。

献给所有理性的灵魂。致敬宇宙星空下,每个人内心那团不曾熄灭的火焰。

请点开音频,让Mama Elisa所唱的Icaros带领我们穿越精神的维度。后来我才知道,原来Icaros的图腾是亚马逊森林里的地图,在时空的迷雾中,音乐的确是一张指引我们不会迷失的地图。


配图都来自于我最近几个月旅行途中所拍摄


(1)并没有物质与精神的对抗,一切只是视角问题


我觉得,现代教育以一种不负责地却有权威的态度告诉我们世界是纯粹唯物的。然而,这个世界也不是纯粹唯心的。唯物与唯心,是在不同维度层面上的视角,就像宏观世界里的牛顿物理系统与微观世界的量子物理体系,你不能说任何一个是错的,只是框架与语境不同。

问题就出在了这个排他性的“唯”字上。英语里materialism与mentalism这两个名词并没有exclusive的意思,它们是这个世界层次丰满的不同面向。

一旦有了“”这个非此即彼的概念,就造成了对立分离,也让无数人困惑为此争执得头破血流。唯物主义者觉得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是不切实际的玄学;而否定甚至脱离物质世界的唯心主义者觉得唯物主义者愚钝不堪。那些spiritual hippie嘲笑一本正经朝九晚五的人冥顽不灵,而华尔街的精英们觉得对方逃避现实满口荒唐。

这种水火不容的对峙其实谁也不比谁高明,“对峙”本身就是荒诞可笑的


我们都有两只眼睛,一只用来看着现实,一只用来看着灵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你闭上的是哪只,你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


因为,物质与精神本来就不是一个互相对立的概念。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维度里的实相世界里,它们同样重要

我们知道投影仪把数据信息投射出去,需要成像,就需要有墙面作为载体,不然只是一束没有着落的光。

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这面墙我们在此成长学习,一步步阶进去获取高等知识,从虚幻的投影画面入手最后能够真正解读数据。在没有达到佛法所说的“涅槃”的境界之前(这里谁也不曾体验过),就受制于这个物质世界。就像一个游戏,需要遵守游戏规则。你不能不尊重你的真实感受,却拿一个你只是用头脑在知识层面的理解代替你的体验,这是一种逃避。


就像小学课本,不会和你去说哲学量子物理,它让你先得把字识全了,再进一步用这个工具探索高深的知识。这就是我们要立足于物质世界所需要先做的事情。


然而你学会了认字,就以为这就是全部,可以有着莫名自信对一切自以为是的评判,那同样也荒诞可笑。很多时候,一篇文章你认得每一个字,也不代表你理解了它在说什么。

我们在认知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通过阅读、看电影、旅行、与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人交谈交往,都是在不断扩展自己的视角,让自己的视野更为开阔全面,能够理解更多自己从前不能够理解的问题与现象。这个过程,我们俗称“长见识”“见世面”,因此越来越柔软和从容淡定,也在阅历之中滋生出一种名叫“智慧”的东西。


其实,一切都只是一个“视角”--Perspective。就像我在之前Camino的分享里写,没有所谓的秘密,一切信息都直白地在那里,真正加密过需要解锁的是我们的头脑。当你的智慧境界不断得以提高,你就自然而然理解看懂了它们。

就像是登山一样,你慢慢爬到了半山腰看到的风景和山脚下是不同的,登顶之后视野开阔一览无余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而所有的山川河流,它们只是纯然静默地在那里不曾改变过,等着你从不同角度观察它们


可是对那些尚在山脚下的人们去说教山巅的风景,他们只会根据自己受到局限的视角百思不得其解,觉得你在胡说八道。

真正登顶过的人就会明白这个过程,不需要争辩自己是绝对真理,等到那些人有朝一日到了这里自己就会明白。

前提是,他们一直前进,而不是停留在了半路的某个地方停滞不走。

“唯物”与“唯心”其实说的就是这样在登山过程中的不同视角。一切事物之中,“物质性”与“精神性”俱在,没有丝毫冲突。

就像一本层次丰富的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去读,随着阅历丰富视角变化,能够读出不一样的东西那样。


(2)阶级本质是视角,阶级固化本质是视角固化


我们初生为人,一片混沌,受到原生家庭环境文化等等影响,有一个初始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在我们跋涉生命这趟旅程之中,又逐渐根据自己的经验阅历教育,打开扩张自己的视角。

从视角A到视角B的过程,就是一个坎贝尔和荣格所说的“个人英雄之旅”。不管你开始从哪里出发,重要的是你根据后天努力和勤奋可以走到多远。

作为Human Being(生物学上的人类),我们都有一个本能的动物性的视角,这是非常物质层面上的,我们有着动物性的本能去满足生存需求与原始欲望。


作为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是一种本能,很多古老文明都会把“蛇”当作一种生命的象征,因为生命就是建立在不断吞噬其它生命而构建起来的。“生命靠杀生以及吃掉其他生命来维持,靠摆脱死亡再重生来延续(坎贝尔)”。因此万物以“食物”为链,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动物性视角遵守的是“丛林法则”,肉弱强食,物竞天择。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之中,我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部分社交需要(群居、归属感)都是这个本能动物性视角的需求。

到了群居和归属感需求的层面上,作为社会性生存的群体,我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我们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的道德伦理以及法律规范来保证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运作,也就是必须去考虑到“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教育是一种让我们从Human Being(人类)变成Human(人)的手段。因此我们加缀名字性变成Humanity讲述“人性”与“人文主义”。

这是一个从“利己”的动物性生存本能逐渐被文明开化(Civilization)而开启“利他主义”的人性视角的过程。

对应马斯洛部分包括了情感社交需要,以及尊重需求、进一步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精神性”的视角在“物质性”需求得以满足之后逐渐开启,我们通过文化艺术一步步与内心更高的神性相遇,最终开启“神性视角”--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他研究经济社会学,神性视角并没有在讨论范围之内。其实三种视角分别对应了:动物性视角--生存层面;人性视角--生活;神性视角--生命


我们通常用金钱财富去划分阶级,事实上并非如此,“阶级”的本质是“视角”,而“阶级固化”的本质是“视角”的固化--也就是说,你站在山的哪个高度看风景的。

一个社会阶层是一整套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于信仰的集合。金钱这些身外之物是无常的,然而一个人思维方式的习性和世界观是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改变的。

真正定义上的“贵族”并不是财富,而是包括了生活方式和精神修养在内一整套价值观。因此New Rich(暴发户)即使在物质层面上获得了可以与他们比肩的财富积累,也依然很难逾越“阶级固化”的屏障,归根结底是因为视角不同,无法在一个频道上进行真正对话,无法建立真正的连结。

因此俗话说“三代出一个贵族”,从一个视角迁徙到另外一个视角需要时间的沉淀,正如你无法从山脚一步登天。

你可以在物质层面上模仿他们可见的生活方式,你却无法理解他们内心究竟是怎么思考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我们都是受到自己视角的局限,无法看到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永远无法知道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的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往往误会金钱财富这些物质层面上的存在定义了阶级呢?除了需求层次的递进关系--我们身处“动物性视角”为主导的时候,挣扎在生存面前的时候,是没有能力和精力全面开启“人性视角”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金钱和财富的积累,特别是在过去古代,在人们开启视角拓展意识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金钱可以支持人们的远游旅行、高等教育、购买书本获取信息,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完善更为广阔的视野,站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问题。

人们是用物质层面有形的财富去换取精神层面无形的视野,金钱有得有失,而视角带来的一系列见识、阅历、思想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在物质层面上去看这个问题,是怎么都得不到答案的。

就仿佛是,我们在爬这座山的时候,有钱的人可以买更好的装备,爬山爬得快一点,甚至他们的下一代就直接出生在半山上,初始视角就开阔很多。


然而装备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并不是视角的决定性因素。而在现代社会,这些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门槛、拓展视角的成本大大降低,为一个理想社会的“平等”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这里我加了引号,我们通常说的“平等”是指人权的平等,而在意识维度上,根据每个人所站在这座山的海拔高度不同,的确不是一个水平线的。

“阶级”这个词语原本指的是这个高度落差的不同。如果我们放下主观评判去正确看待差异性,它就不会被渲染上一层参差的优越感。正如男女是不同的,可是因为我们的差别心制定了标准,产生了对抗,因此女性的社会地位在父权社会长期处于“劣势”。


我们身处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然而我们所有人在人权上是平等。就像西方旧日的贵族精神提倡尊重每一个人,这是“人性视角”所理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那些思维习性固化在“动物性视角”之中的人们,因为头脑之中根深蒂固的肉弱强食的“丛林法则”,才有了对“尊严”扭曲的渴望,才会从对他人尊严的践踏中找到荒谬的优越感。

于是,真的有“阶级”吗?我们有的只有海拔高度上的不同,出发的先后,爬山速度的快慢。“阶级观念”是一个从动物性视角之中才能看到的概念,因为它是从物质层面上去理解的


(3)用心,进入世界之魂的钥匙


“视角”与金钱没有直接本质的联系,有钱人之中有很多尚处于动物性视角看待世界的人。而也有很多坚守“人性视角”的“精神贵族”安贫乐道。它与社会身份也没有直接关系,少林有不动声色的扫地僧,而华山派有伪君子岳不群。

在越南Epizode音乐节拍下的画面: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物化自己的女性以及一位坚守职位充满尊严的保安大叔,构成了一种奇异而荒诞的对比。


而用金钱作为衡量“阶级”的标准会给社会很大的误导,导致了人们以为努力赚钱就是沿着这座“Social ladder(社会阶梯)”往上爬的唯一途径,而本末倒置地忽略了我们为什么要爬这座山--是为了获得看到生命更广阔的视角。这就像一群人闷头爬上却忽略沿途的风景,付出了大量体力,一抬头发现在原地打转。

忽略精神性的修养精进造成了一种虚无,很多人赚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赚钱是为了换得更好的装备爬山,不然只是积累了一堆没有意义的数字,你依然坐在原来的视角上每一天重复loop,依然身处于丛林法则,总有更有钱的人后来居上成为威胁,你依然为着生存的安全感而心力交瘁。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貌似非常动物性视角的话事实上说的正是我们为什么要爬这座山的原因:这句话的本意里,“为”读第二声,意思是“修为”--如果人不修身,不精进修行,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我们在爬这座山的时候,除了不断前进之外,一切都不重要。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就是修行真正的道场。而占用了我们最多精力的工作,也正是你修行的大道,需要报以敬畏之心,也就是所谓的“敬业”。

因此日语里用“”来讲述每一门技艺,茶道,花道,剑道...每一门技艺背后最后都通向着宇宙大道,所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就是你选择爬这座山所走的路。你在日复一日与此沟通的过程中,需要用心去感受它体会它的微妙之处,最终从超越了物质层面领悟到智慧,穿越不同维度的精神境界,爬到这座山的顶峰。


我们都是从一件事情的物质层面着手,最终走向精神性的层面的

就像《庄子》里“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从每天“解牛”的过程中,领悟了能量流动的flow,他就go with the flow,把这件事情变成了一门优美流畅的艺术。

“Master大师"这个词语还有动词的意思:掌握。你在日复一日与这门技艺沟通交流,不断用心揣摩,就能感受到这件事情精神性的“灵”,当你能够与此合作,掌握了这件事物的规律的时候,你就自然成为了它的Master。


如果我们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机械性重复,只是停留对你工作物质层面上的理解,那么你甚至放弃了动物性的属性,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机器人,轻易被其它人取代。


我们很多人只是把工作当作了谋杀手段,换取金钱所付出的劳动,于是它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成为生存工具。人们在办公室里消磨时间潦草应付,又或者功利性地完成任务,丧失了对它的热忱激情,更谈不上深入它的灵魂与此沟通,那么这条路也带你去不了任何地方。

真正做好一件事情需要“用”,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然而却只有你用心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一道的个中精妙之处,才能开启真正理解它的视角--成为超越头脑思维层面上自然而然的肌肉记忆

庖丁在解牛的时候行云流水毫无停滞,他不会停下来去想接下来该做那一步,而是一气呵成。再好的老师也只能教给你技巧,真正带领你深入它的灵魂沟通的,是你的心


敬畏你的工作,热爱什么东西就把自己当作一把匕首一样,一头扎进去,直到没柄。你不用去思考名和利,当你成为大师的时候,一切自然而然都会来的。


(4)动物性视角与人性视角


我们常常在对比之中会抱怨国人“素质低”,那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印度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之中基于“动物性视角”生存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经济的发展社会思维惯性产生的不安全感让这些地方的人们的视角停留在对于“生存”的挣扎上、对于有限资源的竞争上,他们不得不信奉物质层面上的“丛林法则”。

生存的底线会让人们甚至没有空隙去思考“尊严”的课题,他们的思维方式很动物性--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我的需要,所谓的“利己”为先无暇顾及他人的需求。

而一些被通常文明程度强、人口素质高与社会规范完善的国家,诸如日本、北欧、瑞士等等,事实上是人口比例之中“人性视角”开启的群体占得整体比重大。


羞耻心、尊严、信任这些东西都是从动物性的视角很难去看到的,正如我们无法去责备狮子为什么要残忍地猎杀兔子--狮子并没有道德伦理的意识。动物性视角有的时候不是“恶”,只是“麻木”,因为他们没有那些意识而已

毫无顾忌的插队,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些在我们看来非文明化的行为,在动物性视角里他们并非故意不去考虑别人,而是丝毫没有这些意识,没有开启这些视角,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

我在上海虹桥火车站台上看到过母亲抱着孩子撒尿--她的逻辑很简单,孩子需要撒尿就当场解决。

在一些动物性视角为主导的国家城市旅行的时候,我们也常常被他们的一些在人性视角里看起来很匪夷所思的行为所震惊过:他们貌似毫不守规矩,do whatever they want。正如饿了就吃,受到攻击就本能地反击回去...一切如此天经地义,而在这个视角为主导的社会里一些显得习以为常,也让其中的人丝毫发现不了自己的盲点,认为理所当然。


跨年的时候在越南和一个美国朋友聊天,她说在这里生活你不得不随时警惕,不是针对外国人,越南人自己也不相信越南人,他们为着利益完全不择手段各种坑蒙拐骗。

我说没有人生下来希望自己是个恶人,可是在动物性视角的丛林法则里,为了生存他们没有能力去顾及个人尊严吧,甚至没有这个意识。

美国姐姐说,可是美国也有穷人,他们整天会把尊严挂在嘴边争取利益抗议歧视。我说,美国的穷人与越南的穷人不是一个概念。物质性的贫困与精神性的贫困是两个级别的贫困。

社会丛林


另外一个朋友说了那么一件事情:在买榴莲的时候,有一块掉在地上,摊主当着我的面把它捡起来放到了盒子里卖给我。他重读了“甚至当着我的面”。

我说,如果他背着你捡起来放进去,那是一种恶,因为他知道这是不对的。而他当着你的面做这件事情,是因为他丝毫没有这个意识。

他们真的不是恶,而只是麻木,只是停留在生存挣扎的动物性视角问题。我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只有一种难过。

动物性视角里的那种对于生存资源的危机意识和不安全感通过他们的言行渗透出来,让其它人也被这种不安全所感染,这个过程往往是无意识发生的。

当这种视角成为一个社会主导的集体意识,这个视角就成为多数人的选择,成为心照不宣的主流规律,人与人互相之间充满了怀疑不信任,呼唤引诱着我们内心动物性本能视角,让我们不自觉产生一种缺乏安全感而导致的“受害者心态”:把自己不自觉放置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与另一方对立。

当你用什么样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也以这个视角所呈现在你眼前,因为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所理解的东西。正如“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就像动物的敌意出现往往是感受到了你对它的敌意。

外部世界是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用神性视角的话来说“现实世界纯粹是高阶意识状态的一个较低层次”。

当一个社会的集体意识里普遍认同“丛林法则”的时候,这个社会也以丛林的姿态野蛮生长。

身处于一个以动物性视角为主导的集体意识之中,你很难不去为了保护自己而做一些抵抗,更多的时候是在抵抗自己无意识的时候不被同化被降维落入那个视角。生活中充满了对你坚守人性视角的考验。


有的时候你发现无法通过正当程序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投机取巧钻营,当你为那么做而放下尊严感到难过的时候其实你还有人性视角的羞耻心,当有一天你对此麻木觉得本该如此的时候就到了无药可救的程度了。

你发现有的时候据理力争是没有用的,而像泼妇一样发火各种威逼利诱事情立马得到解决,仿佛对方逼着你采用攻击性对待他们一样。是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可是这个时候我们都需要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吗?

我并不是以一种优越感在评判动物性视角,只是我在很努力地不希望自己被拽入这个视角去解决问题。

有一些朋友回国的时候很悲伤地对我说,如果我不使用这个动物性视角,那么每天我将被各种滴滴司机餐厅服务员健身房卖卡的以及各种商业客户...所欺负,只因为我是个外国人。我每天都在这种应激状态之中...受够了,我真的好累。

我看着他整个人紧绷的状态,沉默了很久,最后说,请不要因为这些经历伤害了你对人性的信任,因为,还有很多人在坚守着。

还有一个朋友对我说,结婚以后发现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将来孩子上学的问题,现实就是很多人在竞争有限的社会资源。我在想,是不是我要放弃理想主义的坚持向现实妥协。

那一刻我忽然很恼火,我非常严肃地对他说,这就是一个对人性视角挑战的选择题,你是愿意坚持你内心那团不熄灭的火还是向丛林法则妥协?我们好不容易爬到了这里,你是要退回去动物性的视角还是坚守着人性的尊严?我非常讨厌有一些人因为自己不够明智一早放弃,还宣扬“在现实面前理想一文不值”的论调去祸害其他人。

我举了一个例子“飞机就要起飞了,安检很多人排队,这个时候动物性视角的做法就是不管不顾地插队,通常理解的人性视角就是遵守规则去排队安检,可是会因此错过飞机,就会成为别人眼里“坚持的傻子”。可是,有没有第三种合理的可能?没有说人性视角就一定要墨守陈规放弃智商啊?”

他说,有,和队伍最前面的人礼貌地解释情况请求先过安检,或者找工作人员走绿色通道。

我笑着说,你心里有答案了。

过了几天,他发消息对我说,我不会放弃道的,你放心。

我一直都非常不喜欢《三体》这本书,作者一直在用一个“丛林法则”的动物性视角去理解高度发达的文明。如果一个文明发达得以被允许发展到了如此强大的程度,它的意识维度一定不会作者想象的那样,早在某个点上就自我格式化了。这本书的视角,仿佛就是一个农民在说,皇帝一定是用金子做的扁担做农活的吧

这种被视角所局限的贫瘠的想象力,正好证明了为什么暴发户为什么无法真正融入“上流”社会。

我们所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我们人类现在过度重视物质层面发展的失控局面,会在未来某一个点上自我毁灭

对于精神层面发展的忽视,会让物质文明发展失衡,就像“视角固化”所带来的思维惯性会让人们在财富积累达到脱离生存需求之后,头脑依然停留在饥饿的状态之中,因为离开了时刻的觉知,我们很容易回到初始视角的思维习性,依然无意识地用着最初的“阶级意识”去思考问题。

如同很多从原始“动物性视角”生长出来的人们,在接受了高等教育过上了中产阶级以上的生活之后,依然没有真正从内心之中用“利他主义”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只不过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平时可以道貌岸然地口吐莲花,但是一到利益面前就积习难改,甚至做出铤而走险践踏道德底线的事情。

还有很多听到的悲剧是关于“凤凰男”在现代社会大都市生活,依然在思维的盲区中保留着物化女性的意识,没有真正学会尊重女性。

那位曾和我讨论要不要放弃人性视角的朋友看了电影《燃点》之后对我说“感受到一群在生存中挣扎的创业者,这种心酸和困苦就是丛林法则的必然,使命驱动和财富驱动这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创业。越是希望出人头地脱贫致富,越容易服从于丛林法则,但是也是伤的最重的那一类”。

人性视角最关键的是理性的精神。公元前500年的“轴心时代”,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项重大的转变。差不多同一时代,佛陀,孔子,老子,毕达哥拉斯出现了,这是人类理性觉醒的时代,人们从此不再听从原始的冲动,也不再受到其控制

坎贝尔在论述神话系统的时候强调,这个“理性”,说的并非是头脑“思考”,而是代表了一种秩序,类似于老子说的“道”,正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后来被曲解的儒家思想)讲述的伦理道德,正是一种培养人们“人性视角”的修身方法论。如果说儒家是哲学,那么道家走得更深,它事实上是一套道法自然的cosmology,循序渐进地一直切开了神性视角

尽管维系一个人性社会是靠法律法规来进一步完善的,古希腊精神的回声直到今天依然响彻在历史的走廊里,然而它真正的核心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正如我引用了无数次康德的那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让我们向内发掘了“同理心”,如同《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度人。

尽管一个理想的社会,靠的是人们由同理心而生的自律,然而这个视角的维系需要与ego中的种种贪嗔痴慢疑和原始的动物性对抗,“修身”是丝毫松懈不得的

我在新加坡问意大利读书时代最嬉皮的同学是如何忍受这个酷吏国家的,她回答说“一个由自由散漫著称的马来人、印度人和中国人组成的国家,没有严格的法律很难想象会怎样。”

从动物性视角到人性视角的培养之旅,就是文明与教化,是通过教育一步步引导实现的。在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普遍相信,文化艺术是一种humanity教育,是让人成为一个人(Human)而区别于生物性的人(Human being)的方法,教育的重点是“精神性”的培养。而在古代中国科举的初衷也是通过儒家思想的教化去选拔人性视角的人才作为国家的管理层。

后来科举逐渐腐坏成陈词滥调的八股文应试,而人文通识学教育也逐渐被轻视,进一步被现代教育体系所崇尚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所取代。“道”被丢在一边,“术”被急功近利地前所未有地得到推崇。人类社会就一步步失去了控制。


(5)我们失去的,是对高等知识的敬畏之心


“术”是可以被学习模仿的,然而失去了“道”的指引,如同我们乘坐在一艘没有罗盘的船上,在茫茫大海上陷入了危险的迷航

把山顶的高等知识不负责任地带到山脚,让那些没有循序渐进学习的山脚下人们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和接受它们,是一种对高等知识极大的亵渎和滥用

于是衍生出各种一知半解装神弄鬼的江湖骗子,也让公众对这些诸如“占星”、“草药”、“奇门遁家”的知识产生了极大的误解以及将其失之敬畏地娱乐化。放到今天,就像很多量子物理学者不得不出来澄清,诸如“量子纠缠”这样严谨的科学概念并不是文艺青年理解的那种被娱乐化消费的浪漫情怀。

人类学上“萨满”这个词语最初的定义是“knowledge keeper",知识的守护者。高等知识是严格地受到保护的,并不适合所有人接触到。在古埃及,得以学习高等知识的祭司候选人,除了对智力悟性的要求之外,还有对于道德品行的考核--前者是学习这些“术”的能力,后者是是否有追随“道”的素养。

这跟正印佛学系统里认为一些艰深的佛法让初级修行者接触到反而有害无益是一个道理。在宗教年代,提供给世俗大众信仰所用的“Temple"与提供给严格修行者的“Monastery”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提供给人们祈祷忏悔膜拜“神”的居所,而后者是培养“神性视角”的地方。

这里就顺便可以引申出“神性视角”的概念,“神”是世俗大众站在山下无法理解高等知识所想象的概念,而真正存在的,不是所谓的神,而是只有神性视角”。


“佛陀”的意思是“觉醒者”,是从神性视角出发,进一步涅槃而证悟的人。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信奉牛鬼神蛇的原始宗教结合,迁就山脚下人们寻找心灵庇护的信仰习惯,才逐渐变成了一种“宗教”(西方学术体系的概念)。真正佛学的修行不是让你去拜佛,而是让你成为佛和菩萨,学会开启佛和菩萨的视角,用这样的智慧和慈悲心去看待一切世间万物有情众生

这个培养神性视角的“Monastery”在现代高等学府的概念出现之前,是人们得以学习高等知识的地方,如同在此前出现之前的“雅典学园”,毕达哥拉斯所建立的学校。坎贝尔说“过去,大学校园时一个隐秘的园地,在那时,日常生活的杂务不会侵犯到你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坎贝尔说“教导学生如何在学习中找出生命的价值,是老师的本职工作”,这也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然而在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强调了物质层面,只剩下了学习科技知识,即是是人文学科,也只是训练专家而已。他还说“一直以来被学术领域多为贬低的通才,其实是更加关注人的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文化”。

在现在的高等学府里,你已经学习不到可以引导你去理解生命和智慧的内容了,它更加像是一个高级的技校。

所以很多即使读到了博士的学生,有可能依然还生活在“动物性视角”里,连“人性视角”都尚未全面开启。而这个时候他们越是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也就越危险,就像此前第一例基因编辑修改婴儿出生的那个案例一样,这是对人类对知识亵渎的耻辱

就像很多“灵修者”对于“神通”的执着,一旦拥有这种对于“术”的迷恋,我们就无法开启神性视角。事实上很多貌似在学习高等知识的学习者连人性视角都跳过了,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真正的炼金术是将自己的灵魂修炼得黄金般纯粹,也只有这样的至诚至坚,他们才有可能炼出那块“点石成金”的贤者之石。所以根本不存在炼金术炼出黄金之后会滥用的情况,这又是以动物性视角去揣摩神性视角才会说出来的话了。

现在的我们不再对星星感兴趣,也忘记了如何去凝视对方的眼睛,不再倾听婴儿的哭泣,我们也杀死了内心那首歌。


我们现在的教育放弃了精神性的“道”,而只强调在物质层面上“有用”的“术”,而背离了“道”的“术”就造成了对知识的滥用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本质都是理解宇宙的不同视角,和之前说的日本各种“道”一样,用心研习都能够通向最高的智慧。

这就好像一座宝藏放在你的面前你也视而不见,却只绝对盛放宝藏的建筑赞不绝口,阻挡你目光的就是视角问题。

我们失去的,是对高等知识的敬畏之心,我们急功近利地一心只求“术”,因为傲慢自大的我们认为“技术”是为我们服务的,而“道”需要我们把自己奉献出去


在“神性视角”开启之后,你拥有的是一种慈悲心,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人从而理解“无条件之爱“,一种超越了种种差别心将全人类连结到一起的情感。

你会把自己甘愿奉献出来,成为一个宇宙的仆人,有一种服务意识,希望自己能够为人类做出贡献,去思考我能为别人带来什么“what can I serve for people",而不是索取我能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what can I get from people”。

“术”在完成学习期之后就可以使用它消费它,而“道”要求你永远无法停止对它的学习,这也让很多人因为惰性而望而生畏。

其实代表了世界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永远不是文学的技巧性,而是发掘那些具有悲天悯人情怀和宇宙意识的作者,他们用“神性视角”的讲述,把全世界连结在了一起

最后,智慧需要落地,需要回到物质世界才有真正的价值。就像觉醒之后的阿罗汉们又回到了人间成为菩萨去度化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菩萨也不是“神”,他们是觉醒的有情众生,是开启了神性视角依然选择了把自己交付出去服务全人类的人。

就像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他奋不顾身地将火种带来俗世,落地成为物质世界的一种存在。你们可曾有留意过“火”究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火并不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甚至不是稳态,而是一种化学反应有火,才有人类文明”(by 星玫 @morningrock)。


从物质性到精神性,最后再回到物质上,这不就是蛇头咬着蛇尾的那个衔尾蛇的图腾吗

坎贝尔的《神话的力量》书里前言里记者Bill Moyers讲到一个故事,一位纽约的社会哲学家对一位日本神职人员说,我们观摩过许多典礼,也参观了很多神庙,但是我不了解你们的意识形态,不了解你们的神学。日本人停顿了一下,仿佛在深思,然后摇了摇头说,我想我们没有意识形态,他说,我们没有神学,我们跳舞


是的,我们跳舞。


我在世界尽头凝望你



现在开通了评论功能,大家可以点击最后"写评论"随意发言:)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申请加入白名单。






郑轶 Vanessa Zheng

独立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

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艺术+科学+疗愈,现代的炼金术士。


▲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关注 


公号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烦请留言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